2006年12月27日星期三

Blogger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终于申请了Blogger账号,想要记录一些点点滴滴。转眼一年过去了,也没能留下深刻的记忆,所有的感悟似乎都是那么平平淡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带走的是时光,留下的是关于岁月的思考。

昨天晚上8点时还在公司,突然感觉到摇摇晃晃。刚开始还以为是头有点晕,但马上就意识到是地震。今天早上看新闻后,才知道台南发生地震,影响到深圳这边。不知道凯仁怎样了,在台南的他是不是安然无恙。

近来一直睡不好,晚上睡不着,早上很早就醒来,却是迷迷糊糊欲醒还睡。胃还是时时翻滚几下,搅得我似乎严重水土不服,吃什么都想吐。

深深的体会到,孤独才是最厉害的健康杀手。

流年,飞鸟般的人生

握一把苍凉献给你,在这不见红叶的秋天,趁着霜还没有降,你也许还能觉出一点我们手握的余温吧?
----司马中原:握一把苍凉

好伤感的文字。2001年上半年,刚退伍回到家的我忙着找工作,那段时间感觉很失落,很迷惘。虽然后来的坎坎坷坷,走到现在仍觉得很失落,但人生的回忆增加了不少。有人说恋旧的人更容易沉静,是有点沉静,但我更多的却是孤独的黯然神伤。年青的人不觉得岁月这东西的存在,总以为人生可以在下一秒重新开始。然而流年似水,等到你反应过来时,却是若干年后。人生本就没有目的地,就像利群的广告词,“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当我们越走越远时,大地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道路。

2006年12月15日星期五

Google的睡衣节

今天是google的睡衣节,员工是可以穿着睡衣上班的.闻所未闻,先昏倒一次再说.

大白天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穿着睡衣就很不爽,觉得那人有毛病,生活肯定很拖沓.如果一个公司的员工集体穿着睡衣,会是什么样的景色呢?Google的MM们告诉了我。当年在部队时都穿着整齐划一的军装,那是一种威严,而今天看到Google的MM们,却别有一番风情。不过说到在公司穿拖鞋,似乎是很稀松平常的,因为很多同事会备双拖鞋,到公司后换上,因为可以充分放松自己的双脚。不过着整齐的小熊毛拖鞋却从没见过。


2006年12月10日星期日

暴汗: 谁说白菜不能当宠物了

暴汗: 谁说白菜不能当宠物了

2006年11月21日星期二

《义不容情》的一些记忆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追忆《义不容情》,感触很多。

当年看这部片子时我还在读小学,依稀记得是在六年级,十二三岁的样子,不谙世事的少年,却多少能体会到丁有健和倪楚君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感情,也能体会到恪守十年誓约的苦楚,以至于若干年后一直在憧憬着自己会经历场类似的感情,也一直希望能遇见一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知己。

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视剧,对我影响却很深。阿健是传统好男人的典范,正直善良、诚实可信、淳朴体贴、不屈不挠,并一度将他作为我的榜样,然而凡夫俗子的我却不能恪守这个信条。

至今还记得片中最后的镜头,阿健在空空荡荡的教堂中痛彻心扉的大喊楚君的名字。那声音至今还在耳边回响,所谓经典结局,不过如此了!一切都在最适可而止的时候打住,留给我们一个永远的思考。无奈的爱情,经典的伤心,让人蹉跎不已。

观看片头曲 图片...

2006年11月10日星期五

流氓软件的定义

终于给正名了!!在cnBeta上看到了这则消息,仔细一看原来是流氓(CNNIC)定义的流氓,搞笑之极。

具体的定义是:

【官方定义】恶意软件定义: 是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 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 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 但已被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计算机病毒除外.
  • 强制安装: 指在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 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软件的行为.
  • 难以卸载: 指未提供通用的卸载方式, 或在不受其他软件影响、人为破坏的情况下, 卸载后仍活动程序的行为.
  • 浏览器劫持: 指未经用户许可, 修改用户浏览器或其他相关设置, 迫使用户访问特定网站或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上网的行为.
  • 广告弹出: 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 利用安装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的软件弹出广告的行为.
  • 恶意收集用户信息: 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 恶意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
  • 恶意卸载: 指未明确提示用户、未经用户许可, 或误导、欺骗用户卸载非恶意软件的行为.
  • 恶意捆绑: 指在软件中捆绑已被认定为恶意软件的行为.
  • 其他侵犯用户知情权、选择权的恶意行为.

首先须承认这是一个进步,虽然我们的电脑仍然是流氓的战场,虽然有了定义正了名但仍没有出台法律条款来制约,虽然这些定义仍然含糊其辞。除了安装在客户电脑上的软件,在线的服务呢?电信通过其网关私自撰改页面内容、添加广告链接呢?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高兴的事,维基百科中文下午可以正常访问了。只怕又像上次解封blogspot一样,过不了几天又打回冷宫。

2006年11月7日星期二

嗟叹凉意不在身

今日立冬,秋意渐浓,感觉今年的冬来得早,只是凉意不在身!

秋月无边,号角孤鸣,漫漫长夜,谁与缠绵?

模式般的生活,总觉得很残缺。

那些平淡的过去,那些无法重构的体验,已随着岁月远去。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过眼烟云;有些情经历过了,成为一种记忆。许多年过去之后,我们想起它,想起它当初的轰轰烈烈,想起它曾经怎样占据我们的心灵,而它们已被岁月遮蔽。风尘一经拂去,这一切竟如刀刻般清晰。

成长的痕迹,只在我们心灵中留下烙印。

2006年8月8日星期二

十年一梦,沧海桑田

生活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读不尽的书,对当中的理解每天都不尽相同。

岁月悄无声息的流过,才明白青春对于生命所付出的代价,才知道所错过和失落的远比得到的要更多更重要。逝去的已逝去,岁月依然无声的向前,蓦然回首时,岂甘只留遗憾。

春去秋来,似水如烟,流年不复返,人生不在来;
空空长夜,寂寞辗转,深情归何处,伊人在何方。

2006年7月27日星期四

windows media player11 新体验

刚才下载windows media player11中文测试版(版本号 11.0.5358.4827)并安装了,嗯,在win2003中安装稍微有点麻烦。wmp11并不陌生,在早期Windows Longhorn系统出现时,就已经传出了微软将要开发Windows Media Player 11的消息,而现在已经集成到了Windows Vista系统中,我安装的这个就是今年5月份发布的带正版验证的for windowXP版。Windows Vista的界面,确实漂亮,再搭配我先前安装的这个Winter Fun Pack 2004程序包中的可视化效果更趋完美。另外就是媒体库的管理,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视图,刚开始还真不习惯,不过慢慢就发现这样更合理,更容易操作,很容易找到想要的歌曲。

这里有一篇关于在windows2003上安装的文章,按照这个一步步做就可以了。

2006年7月19日星期三

重新做了界面,感觉还可以

原来那个模版加载后反应很慢,可以把浏览器撑暴,也一直没有找到原因。昨天下午抽出时间重新做了一个,对这个界面布局还比较满意,虽然还不太理想。

这次使用的是左右分栏的浮动层,还是有那个IE浮动层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如果某一行的内容太长,会导致右侧栏跑到左侧栏的下面去,虽然我已经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设置超长文本内断行,但在页面加载时还是会不时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方面FireFox表现的很好,布局不会变得很难看,但是太长的行不会文本内断行,会浮于右侧栏之上,从而超出浏览器的边界。另外就是在页面的内容很多的情况下还会发生浏览器堵塞的情况。这个因该还是css某个地方没有设置好。

嗯,已经达到我满意的标准了,至于页面美化那是以后的事了。

2006年7月9日星期日

近来二三事,不爽

近来二三事,让人很不爽。

  1. google.cn指向了买麦网,新浪新闻
    据万网(google.cn所在注册商和买麦网的后台老板)说,这是一起黑客事件,包括google.cn、msn.com.cn在内的几个域名的DNS解析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句话只能用来糊弄外行,懂技术的人只需几个网络命令就能识别真假。http://www.google.cn 的头信息
    Date: Sat, 24 Jun 2006 11:05:15 GMT
    Server: GWS/2.1
    X-Powered-By: ASP.NET
    Content-Length: 106208
    Etag: W/"fa2046283f97c61:8b3"
    Last-Modified: Sat, 24 Jun 2006 03:34:54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http://www.google.cn/a 这个地址对于google.cn是个错误页,错误信息是google给出的
    头信息:
    Content-Type: text/html
    Server: GWS/2.1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Content-Encoding: gzip
    Cache-Control: private, x-gzip-ok=""
    Date: Sat, 24 Jun 2006 11:07:02 GMT
    404 Not Found
    仔细比较,区别有了吧,就算google用windowsNT服务器,那首页和其他的页不是同一个服务器?太明显了,人家在国外时你封锁,进来国内居然耍这种流氓手段。
  2. 重庆网民的悲哀
    上篇帖子:创建所谓的“真正的和谐社会”

“谷歌”在中国:他不是Google

这篇文章是纽约时报记者Clive Thompson写的分析文章, basilxi 翻译成了中文,值得看一看。
"谷歌"在中国:他不是Google
By CLIVE THOMPSON

在中国,很多年轻人都把李开复当作名人。虽然不是像陈冠希或者演唱组合F4那样,但是这个44岁,总是身着一身灰色的计算机专家肯定能吸引一大堆粉丝。当这个谷歌中国公司的总裁在中国的大学发表演说,讲中国的年轻人如何该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青年竞争的时候,黄牛党会把门票炒到60美元一张。还有一次,李开复演讲的会场里有8000名听众,学生们被李开复的每一句话所吸引。

不难看出为什么李开复被崇尚科技的中国年轻一代视为偶像。他在台湾长大,之后去了美国,中英文都很熟练。在去年加入谷歌以前,他曾在加州为苹果公司工作,之后又效力于微软中国。他一手建立了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中心。他个人曾出版了"Be Your Personal Best,"一本卖得很好的励志类书籍,内容是关于中国学生需要接受有承担风险的精神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七年前,他建立微软实验室的时候,就聘用了十几个中国顶尖的毕业生。现在他又在谷歌重复这样的步骤,"中国的学生绝对不同凡响。"他在北京和我见面的时候这样说。"他们有巨大的学习的欲望。"

在讲述科技带来的巨大解放的时候,李就像是一个传教士。他说,网络会给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带来更平等的机会。一旦国内的小乡村也实现了网络化,距离北京或者上海几千里之外的学生也能够学习麻省理工或者哈佛的网络课程,从而解决受教育的问题。李在去年夏天才加入谷歌,但是他身上早已经带着谷歌员工的那种热诚和理想化的信念。当他从微软离职的时候,他在个人网页上发表了一封感情洋溢的公开信,赞扬谷歌将信息传播给大众的这种使命感。他用了一个公式作为结论:年轻+自由+平等+ 颠覆+创新+用户为本+不要做坏事=谷歌的奇迹。

当我拜访李开复的时候,谷歌的奇迹正在北京的商业区的办公室里被进行着。这些小办公室看起来就像是在匆忙中租下来的。狭小的房间里挤满了穿着T-SHIRT的年轻人,围着巨大的纯平显示器,讨论谷歌的新程序代码。"我们这些人所抱的理想都是非常高尚而重要的,"李告诉我,"如何做出用户喜欢的东西,然后考虑下一步如何盈利。还有就是不要做坏事。"李开复指的是谷歌公司的格言。"不要做坏事---我想我在内心深处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是谷歌最近几个月在中国的行动看起来却不怎么理想主义。在一月份,也就是李开复开办北京办事处不久,公司宣布将在中国市场推出新版本的搜索引擎。为了遵守中国的法律,谷歌同意净化所有中国政府不赞成的搜索结果。这其中包括法X功;宣扬言论自由的网站;或者任何提及天X门XX的网站。如果你搜索"西藏"或者"法XX",中国以外的google能给出几千个博客,新闻,还有讨论组。但是在中文谷歌上试试,绝大多数的链接都不见了。谷歌把他们删得一干二净。

谷歌的决定在美国反响极差。一月份,公司主管被召到国会听证会,他们的行为被拿来和纳粹合作者相比。公司的股票下跌,抗议者举着标语在公司总部外抗议。谷歌虽然并非唯一一家在最近由于中国问题而受谴责的美国科技公司,而且也不是做的最过分的。然而谷歌的管理者却应该另当别论。当公司在两年前上市的时候,公司年轻的创始人,Sergey Brin和 Larry Page 在写给证券所的文件中说,谷歌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关注公众利益的公司。谷歌现在却和压制自由的中国政权合作,他如何自圆其说?

我很难准确的了解李开复对于公司和中国政府的合作持怎样的态度。作为我和李开复会面的条件,谷歌不允许我提起有关此类的问题,只有公司在加州的总部才被允许谈论此话题。但是当我和李谈起网络是如何改变中国的时候,他的一个观点颇能说明问题:他所雇用的中国学生,其实并不渴望民主。"人们其实可以自由地谈论这个话题,他补充说,(指的是民主和人权问题)我不认为他们在乎这个。我认为大家会说:"美国民主,那是好东西。中国现在的繁荣和稳定,也是好东西。不管怎么样,我现在能去我喜欢的网站,能看到我的朋友,过得开开心心。"李开复说,当然,关于自我的表达,公开发表言论,已经变成了中国年轻人当中的热门话题,这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博客,论坛已经遍布中国。"但是我不认为这有什么政治含义,"李接着说,"我认为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并且被别人听到。他们喜欢这个,这样就够了。"

这样的话在我听来,就像是含糊的政治见解—一种缩了水的言论自由的概念。但是当我和中国的年轻一代网民相处一段时间以后,我听到的都是略有不同的类似观点。年轻+自由+平等+不要做坏事 这是一个等式,包含着几个恒量,却有着许多个可能的解答。当下,对于中国人来说,何谓自由?审查制度也有层次之分?限制信息也有好坏之分?在美国,这样的问题根本就无法被接受---对话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是在中国,正如谷歌所发现的那样,对话才刚刚开始。

文化差异

事实上,谷歌在中国并不是先驱。雅虎是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网络公司,在1999年就推出了中文网站,并在北京建立了办事机构。雅虎的决策层很快就认识到进入中国是多么困难—而且文化的障碍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何等的巨大。例如,中国的生意人在沟通的时候不喜欢留言,留信息这样的方式,他们倾向于使用手机和短信。(我在联系一个中国总裁的时候就遇到对方电话关机,而且不能使用留言的情况)对于中国网民而言,网络最吸引人之处---这一点和美国不太一样—就是论坛。成千上万的关于不同问题的争论在论坛上出现。百度,一个2001年推出的中国搜索引擎,雅虎的早期竞争者之一,发明了一个讨论工具。允许人们对当前的热点搜索项目进行即时讨论。用户现在如果在百度搜索nba巨星姚明的话,他们找到的不只是关于他比赛的报道,他们还能加入和姚明有关的成千上万个聊天室。百度的聊天室每天会有超过5百万的发帖。

正如雅虎所发现的那样,这些文化上的细微差别导致了美国公司的网站对于中国用户而言太外国化了。也使得这些用户转投那些中国网站。这其中包括了新浪和搜狐。这两家网站的搜索引擎不那么好用,但是充斥着论坛聊天室还有政府批准的中文网站。高涨的民族情绪可能也有关系。"现在大家都有一种强烈自豪感,要支持自己人。"香港城市大学的LIH告诉我。

雅虎在另外一股席卷中国的浪潮里也走得太慢了:盗版的浪潮。自从Napster事件以后,西方国家普遍都把上网免费下载音乐和电影看作违法行为。当然在西方这种现象还是很猖獗,但是自从iTune的成功以后,更多的人愿意付费。在中国,下载盗版音乐,电影和软件就和上网查看天气预报一样平常。百度的总裁发现很多年轻人都在网上找盗版mp3,所以公司就专为此目的开发了一个界面。一天下午,当我在北京的一家网吧里的时候,隔着几张椅子的一个年轻人正在吸着可乐,看着下载的《最后的武士》,他的朋友则在使用百度来下载50cents乐队的新专辑。"差不多五分之一的百度流量来自mp3的搜索,这个在美国肯定不合法。"robin李,37岁的公司创始人说到,"现在我觉得唱片公司可能对我们提供的服务不太高兴。"他最近这样告诉我,"但我认为数字音乐是一种趋势,无法阻挡。"

一开始,谷歌在进入中国市场上的策略和雅虎就不同。2000年早些时候,谷歌的工程师悄悄地开始研发能够接收中文,日文,韩文的系统。到了年底,一个勉强能用的中文版google就诞生了。2001年的时候如果你在中国上网,谷歌的服务器就会检测到你的位置并自动连接到中文的界面。法文版的谷歌系统也是这样运作的。

就在百度吸引大批喜欢下载mp3的年轻人的时候,谷歌却在另一些人那里受到欢迎:中国大城市里面的白领,那些接受西方文化,说话夹杂着英文单词的,一个认同全球视野多于民族情绪的阶层。

靠着吸引这些人,谷歌在2002年底成功超越了雅虎,占领了中国搜索引擎流量的四分之一---这样的成绩完全是在加州的公司完成的,远离中国政府的影响。

防火墙构成的万里长城

接着在2002年9月3日,谷歌消失了。中国人在那天发现网站被封锁了,只剩下一个错误信息。中国政府开始封锁谷歌。中国在网络审查上主要依靠两个手段。对于境内的公司,政府使用一系列惩罚和恐吓手段来保证内容的干净。对于境外的网站,政府使用另一种卓有成效的控制方法:被称作网络上的中国万里长城。

当你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你感觉似乎是无形无界的。实际上却不是。通过光缆传输的信息需要经过真实的国境线。中国一共有三条光缆主线,中国的网络就以此来和世界连接。中国政府要求管理这些网络的公司设置路由端口,在国内外网络的交接处。其中一些设施是由sisco思科公司提供的,一家美国公司,作为中国的新审查员。

如果你用北京的一台电脑进入一个服务器在芝加哥的网站,你的浏览器就会发出一个请求,这个请求就会通过光缆传到审查的路由那里,然后被检查。如果请求的网站在中国政府的黑名单上—长长的名单—而且还在增多—请求被拒绝。如果请求没有被拒绝,路由接着就会检查所请求的网站上有没有敏感词汇。如果网站包含一个类似"法X"或者1989XXX之类的,路由就会阻断信号,回到网吧,你就会看到浏览器给出一个错误提示。这个过滤系统的复杂程度让人惊讶,可以让某个网站的一些网页通过,同时封锁一些页面。当我在北京的网吧上网,我可以浏览BBC的娱乐和体育页面,新闻页面就打不开。

谷歌给审查者们带来了特殊的问题:由于当时谷歌在中国并没有办事机构,中国政府无权干涉,也没有能力让谷歌主动清除搜索结果。这样,网络长城的功效就只有一半了:它能够屏蔽谷歌的搜索结果所指向的网站,但是却没法阻止人们看到被禁网站的列表。例如你在上海,然后搜索人 权,你可以搜索到包括中国人 权组织在内的被中国政府屏蔽的网站。但是当你试图点击链接试图进入的时候,你就又会得到一个报告错误的提示信息。政府官员不喜欢这种状况--中国人由此能感觉到,他们的领导人对什么话题感到了威胁—但是谷歌很受欢迎,他们也不敢完全屏蔽。

在2002年,状况发生了改变。中国政府决定全面屏蔽谷歌。为什么?各种理论充斥着。谷歌的创始人sergey告诉我,他怀疑是某个竞争对手从中挑拨—某个中国的竞争对手。但他很老练地没有给出任何一个名字。但是很多美国的网络总裁都相信百度在谷歌被封的事件中直接受益。一个在北京的合资企业家告诉我,屏蔽谷歌的幕后挑拨者就是百度,2002年,百度的市场占有率比谷歌低3个百分点。"百度的一些人就坐下来找了上百个能让谷歌被封的证据。"她说,(她坚持要求匿名,以免遭到官方的报复)"接着百度的人就拿着这些结果找到政府,说,看这些有危害的东西都是在谷歌找到的,这就是谷歌被封的原因。"百度坚决否认指责。当我和北京社科院的一位教授谈起的时候,他也否定对于百度的指责,争辩说百度本来就要比谷歌强,而且更了解中国人的需要。然而,许多了解内情的人都告诉我,中国本土的网络公司经常向政府反映竞争对手的网站内容,以此希望对手遭到打压。在中国,审查制度不只是一个政治工具,而且还是一个竞争工具—一根公司之间互相捶打对方的大棍。

自我审查有奖

10月份的一个晚上,当我去到一家网吧的时候,那里120多个机位已经被年轻人们占满了。(因为电脑和家庭网络还是很昂贵,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是去网吧上网,享受低廉的价格和高速的带宽—还有冷饮)每个人看起来都准备好好地享受一整个晚上:年轻的女孩穿这粉红色和黄色的hello kitty的运动衫,在几个聊天窗口之间切换。楼上一帮穿着橄榄色军装的年轻中国士兵,欢笑着徜徉在中世纪幻想的魔兽世界里。在一堵墙边,挨着一副褪色的功夫电影海报,贴着一行字:请勿浏览色情及违法网页。这个告示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这里的每个人看起来根本不会去浏览关于天X门事件的网站。我询问了网吧的老板,他的顾客会不会经常浏览非法的内容。不经常,他笑着回答,就算有,也是黄色网站。他觉得封锁非法信息应该是政府的事。"政府不准看,那就是不该看。"

对于中国,西方人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假设,政府进行审查是偷偷摸摸的。恰恰相反,党对于这个问题非常的诚实---甚至是骄傲。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商人告诉了我一件事,关于他参加一个中国网络公司协会的颁奖礼,其中出席的包括主要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我当时坐在听众席,然后他们就说,现在宣布年度自律奖!然后宣布了10个公司,给他们发了奖牌,然后握手。一位部长也在那里,还和每个人都拍了照。这基本上就像是自我审查优秀奖—然后每个观众都在鼓掌。"这位商人解释说,中国的网络审查,是警察的一项额外任务。一月份,深圳公共安全部门推出了两个可爱的卡通形象"网络警察",被命名为JINGJING和CHACHA,每个网络警察都有博客和聊天窗口,市民可以和他们聊天。北京青年报引用深圳官员的话"这两个形象的主要作用是震慑。"文章接着解释说这两个形象主要是公开提醒所有网民,注意安全和健康地使用网络,自我规范网上行为,创造和谐网络环境。

震慑和"自我规范",事实上在党使用审查制度控制私营网络公司方面很关键。要获准经营网络业务,私人公司必须签订一份协议,不允许包含某些特定话题的内容出现,包括"扰乱公共秩序或破坏稳定团结","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或者"违反国内风俗和习惯"。有一项禁令特别针对邪教或者其他迷信,这是很清晰地指向法XX的。但是整个协议的表述,有意地搞得很含糊。随便哪一级哪个部的官员都可以要求把他认为过分的内容清除掉。

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官员每周都会召集各大网络服务公司的管理者开例会---特别是拥有新闻,博客和论坛的那些---讨论那些新的话题可能在本周出现,而且最好被清理掉。"私底下我们都叫他吹风会。--换句话说,就是会吹哪个方向的风。"那个美国商人说到。政府官员会在几天前就发出警告。

美国的网络公司在刚来中国的时候,都希望政府能够提供一份官方的黑名单,以及需要审查的敏感词。他们很快发现这样的清单根本不存在。取而代之,政府只是要求公司模糊地去进行自我规范。所以公司必须要参透中国的政治,从而自己了解什么东西政府会不喜欢。去年网上曾经流传着一个清单,据传是政府给博客公司的黑名单。事实上,这份黑名单是中国一家博客公司的一位年轻总裁自己整理的。每一次政府要求清理一个帖子,他就留意哪些内容是政府针对的。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开发出了自己的黑名单,让自己的公司以后免遭斥责。

不服从自我审查规范的后果很严重。一位美国的公共关系顾问最近在帮一家中国门户网站工作时见到,一天下午,警察冲进公司办公室,把CEO拖进了会议室然后严厉斥责他没能阻止违法内容。"事后他脸都吓白了。"这名顾问回忆说,"你必须理解,这些人都被吓坏了,真的吓坏了。他们很害怕被抓去坐牢。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他们都在想着这种事。"

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网站总是会审查清除掉甚至比需要的还多的内容。中国这一整套体系是建立在一个经典的心理学事实上的:自我的审查永远要比官方的审查更全面更彻底。让每一件网络公司都各扫门前雪,政府就有效地控制了用其他方法难以监控的数十亿电子邮件,新闻,论坛话题。政府采用的方法看起来就像是让公司去自己揣测,然后时不时,怒气冲冲地要求网站在24小时内清理某些内容。James,一位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说:"他们的执法总是充满着随意性,让人觉得他们就是在监控所有事情。

政府的监控虽然很全面,但也有不灵的时候。某一天可能某个被禁的站点又突然看得到了,多数是由于路由器超出负载,或者政府突然决定容忍这个网站。第二天,或许这个网站就又消失了。总的来说,网民的举动都是很小心的。他们很少触及政府的戒条。在中国有许多不能够跨越的界限,大家不用经常谈论这个,但每个生活在其中,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或多或少的理解这些界限。这也正是美国公司对中国的环境感到困惑的原因。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

对比美国人经历的彷徨,当我问起中国的商人,政府的审查制度对于公司到底难不难操作。"我告诉你,绝对不会比在美国提交财政报表难。"XIN YE,sohu的创始人这样说。还有一个晚上,我和CHARLES CHAO,新浪的总裁在上海一家爵士酒吧喝酒的时候,我问其他,多长时间他需要把新浪论坛上的帖子清理一次。他回答:"不太经常。"我问他,不太经常指的是一星期,一个月还是更久。他提出了反对,我不认为我应该谈论这个。虽然这样,他却没有因为我问的问题而感到困扰,"我不想把这个叫做审查制度,这就像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倾向。在美国也有些宗教禁忌不能谈论,大家都知道这个。"

阿里巴巴网站的老板JACK MA说的更直接"我们不想让政府生气。"我是在十月份的一天,在北京中国国际宾馆的大堂见到他的。MA的公司刚刚被雅虎收购了40%的股权,MA全权负责雅虎在中国的经营。他对于网上言论的看法是:"任何在中国属于非法的东西,都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搜索引擎上。我们只是做生意。股东要的是分红,股东希望我们的顾客能够高兴。同时,我们也没有义务要在政治方面做这个做那个。忘记这个吧!"

小小的革命

去年秋天,在北京星巴克,我遇到了中国最著名的政治博客写手,ZHAO JING。他是一个31岁,穿着讲究而又帅气的人。当他说起90年代晚期网络的到来让中国发生了巨变的时候,言语中透出喜悦。政府之前控制了所有的媒体,但是中国的老百姓可以上论坛或者建立自己的博客了,这就像是解开了一把锁。就算你再谨慎,不愿谈论政治。你也可以只是公开的发表你对其他事情的见解---天气,体育---感觉上真是一场小小的革命。ZHAO(他现在就职于纽约时报北京分社)在言论方面要比大多数人都大胆,越界。大学毕业后,ZHAO在一座小城市的旅馆里做了接待员。他觉得如果自己够幸运,有一天也会有自己的事业。1998年他开始上网,开始意识到他真正想做的事情其实是谈论政治问题。他开始撰文发帖。在网上写了一段时间以后,一家报社的编辑就请他去做记者了。

"这就使网络的作用。"ZHAO说着,并露出一丝微笑,"我只上网了一个星期,就在省内外都出了名。我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写东西。但我也意识到问题不在我,而是我居住的这座小城市。"ZHAO在2003年3月丢了工作,由于他所在的报纸发表了关于一位支持政治改革的退休官员的文章,政府报复性地查封了报纸。但是ZHAO仍然渴望写作,因此就在一个服务器在英国的博客网上安了家。他以安替作为笔名,写了很多诙谐的支持言论自由的文章。这些文章很快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八月下旬,政府使用防火墙封掉了他的网站,这样在中国就没人能看到了。他转而使用微软的博客,MSN SPACE。虽然政府还在监控他的文字,但安替却仍然大胆地在写。安替告诉我,他知道自己很安全,因为他知道哪些界限不能碰。

"如果你只是每天上网写东西,批评政府,他们不会介意,"他说,"因为这只是言论。但如果你想组织一些人—哪怕只有三四个---那他们就要来收拾你了。因为这不是言论,而是有组织有预谋。人们说我很勇敢,但其实我不是。"网络给安替带来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但他说起自己的博客对政府能产生什么影响时,却不怎么兴奋。更让他兴奋一点的,是他对自己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还有几个中国的年轻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如果网络能给中国带来一场革命,那么革命也肯定是通过每个人的自我实现,通过许许多多微小的,平凡的方式。

一天下午,我去拜访了一位29岁的中国女士,JIANG JINGYI。她在EBAY开了一个网上服装店。当她打开自己在上海的繁华地区的公寓大门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突然撞进了一间别致的SOHO流行时装店。三排衣架挂满了冬天穿的夹克,起居室的中间堆着运动衫,还有整齐地摆放着的跑鞋和靴子。我们坐在她摆了四台电脑的卧室里喝茶,JIANG通过翻译告诉我,她以前是一个设计师。但她自己很喜欢开店。所以有一天就决定在当地的服装厂进一些便宜的衣服,然后放在网上卖。衣服卖得很快,她得了3成的利润。接下来的三个月,她越卖越多。有一天她发现网上拍卖的利润已经超过了她原来工作的工资。她辞了工,开始专心搞拍卖。现在她每月的销售额超过100,000元,合12000美元。

"我的父母没法理解。"她笑着说,一边用电脑向我展示她最新的拍卖,一件售价300元的夹克(网上她给这件夹克的描述是"非常时髦,穿起来很酷!" )现在JIANG的销售范围已经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以前中国落后的银行系统和信用机制让网络交易很复杂。但现在贝宝---EBAY的网络交易系统—终于把中国和世界市场连了起来。她说自己准备开展小型的国际业务,把打折的衣服直接卖到伦敦或者洛杉矶。

妥协与放弃

谷歌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政府在2002年下了查封令。而查封令在两周之后又神秘地嘎然而止。但是就算解除了查封,谷歌还是有很多麻烦。中国的防火墙长城拖慢了所有进入这个国家的网络信号。一百次里面有十五次,谷歌会因为网络塞车而无法使用。防火墙也开始惩罚那些好奇的人们:如果有人查找一个敏感词汇,防火墙通常就回复一个虚假的错误信息,让人以为谷歌的系统坏掉了。然后接下去的好几分钟,用户就没法再连接上谷歌----这种惩罚可以算是数字化的一巴掌吧。对于谷歌来说,这些延迟和错误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搜索引擎本因在毫秒之间给出结果。百度,谷歌的主要中文竞争对手,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服务器就在中国本土,在万里长城之内。更糟的是中国的大学网络不能够访问国外网站,意味着谷歌在其他国家最忠实的粉丝,在中国却不得不选择百度。

BRIN和其他谷歌的总裁们意识到,防火墙留给他们的只有两个选择,而且都是他们不情愿的。如果谷歌继续置之不理,继续只在国外运行,那么结果只能是被防火墙拖慢,甚至更不公平的封锁---最终,市场份额就会被百度和其他中文搜索引擎瓜分。如果他们开办中国分部,把服务器开在中国,防火墙的问题就不存在了,服务速度立刻就能提升。但是谷歌就必须屈从于中国的审查制度。

大棒加胡萝卜最终把谷歌引到了中国。百度就是大棒:截至2005年,百度已经彻底地击败了竞争对手,几乎抢占了一半的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而谷歌的市场份额缩水到了27%。胡萝不就是谷歌公司自己的一个概念,让一个独裁的国家的人民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这就是在做好事。公司的职员指出,他们肯定要比那些屈从于审查制度的中国公司做得好。当然,谷歌也必须清楚最敏感的政治网站----宗教团体,民主组织,天XX纪念---还有黄色网站。但是相比中国用户能够在谷歌上找到的内容,这些只是九牛一毛。谷歌还是能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艾滋病,环境问题,禽流感,全球市场。BRIN告诉我,利润,在综合考虑的因素中占的比重不大。他认为谷歌要想在中国盈利至少需要好几年。他认为,事实上进入中国市场的商业考虑并没有希望中国人能够好地获取信息的考虑多。"我们最终决定作出这个妥协。"

他和起来管理层开始讨论哪些妥协他们能够接受。最后决定是,不像雅虎和微软,他们不提供中文的邮件和博客服务,因为这样的服务会被迫使得他们要审查博客或者要把不同政见者的信息提交给秘密警察。他们还决定不会撤销现有的,没有审查过的中文版谷歌。这样一来,他们实际上就给中国人提供了两个搜索引擎。中国网民仍然可以进入旧版google.com;这个版本提供没有审查过的搜索结果,虽然敏感的结果最后仍然会带来一个错误页面,虽然该版本仍然会很慢而且时不时地被防火墙整个封杀。 新版的谷歌是google.cn,这一版的内容会经过审查---但是会快得多,可靠而且不会被防火墙阻挠。

BRIN和他的小组决定如果他们必须要清理例如"天XX事件"的搜索结果,那他们会在搜索结果的顶端放上一个声明,解释说根据中国法律,有些结果被隐去。当中国的用户查找被禁止的条目,BRIN说,"他们至少能注意到有东西没有了,或者至少注意到国家的控制。"这就使计算机专家经常使用的解决方案:信息缺失其实也是一种信息。(谷歌的法语和德语版也会显示类似信息,针对一些支持纳粹的网站)

BRIN的小组还要接受另一个挑战:如何决定哪些网站要屏蔽?中国政府不会给他们一个黑名单。所以谷歌的技术人员就借助高科技手段。他们在中国境内设置了一台计算机,然后设置程序让该机访问国外站点,一个接一个地试。如果有站点被屏蔽了,就意味着政府把它视为非法---这个网站就被加进谷歌的黑名单。

2005年12月,谷歌的管理层在许可证上签字,正是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从来没有正式地和政府官员坐下来,接受审查协议。他们决定自己先这么做---然后等着政府的反应。

中国风暴

Google.cn于今年一月27日正式运营,维护人权组织的成员马上登陆新的引擎,察看它是如何运作的。谷歌的自我清查非常全面,有关法XX的第一页搜索结果,都是反对法XX的网站。谷歌的图片搜索,也是很出类似的结果。输入天X门,你看不到XX和XX,只能看到夜晚的美景还有幸福的中国夫妇在那里的合影。

谷歌的时机实在选得太差了。Google.cn的做法被代入一个政治语境,和其他在华科技公司的做法相提并论。去年九月,无国界记者组织透露,在2004年,雅虎把一封用户的个人邮件交给中国政府。导致SHI TAO,一名商业记者,在把关于政府规范媒体的文件传给境外网站的时候被捕。他被判入狱10年。接着在12月,微软遵从政府的要求,关闭了安替的博客。值得注意的是,微软的博客服务器甚至没有在中国;公司有效地遵从了大洋彼岸政府的审查,删除了位于美国的服务器里的资料。

对比这些事件,谷歌的管理层也许表现得更负责更道德。但是中国问题的风暴在二月席卷了硅谷,谷歌首当其冲。国会召集了三家公司进行听证---一起的还有csico,中国万里长城的硬件提供商---立法会质疑了三家公司的做法,谷歌更是被特别地教训了一顿。他们质问,一家以"不要做坏事"为口号的公司为何与中国的审查者合作。"这样你们的公司就成了中国政府的打手,"JIM LEACH,爱荷华州的民主党人说,"如果国会也想学学怎么审查,我们就找你们谷歌。"

安替给出的排名

2月份,我又一次见到了安替,这时候距离他的博客被关闭已经两个月了。我们在北京的一间酒吧喝酒。安替还是像之前那样充满活力,虽然他有点后悔上次自己所做的乐观的评价。"我现在有一点愤世嫉俗。"他的博客被封是因为一篇日志,谈到中国一家报纸的主编被炒。他当时呼吁大家抵制该报。这个举动显然是越界了。已经不只是言论那么简单,因为安替号召了大家去行动。政府联系了微软,要求关闭安替博客,公司同意了。这个举动召来了大批拥护言论自由人士的抗议,他们指责微软甚至在中国政府还没给出正式的要求之前就屈从了。

微软似乎对公众的抗议已经习以为常。在国会听证的时候,公司的政府关系总管表达了遗憾。为了挽回颜面,微软高层指出他们备份了被删掉的博客日志,并把他们寄给了安替。安替告诉我,微软并没有提及,他们拒绝把日志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他,他们只是刻了一张碟,然后寄到安替要求的美国境内任何一个地址。微软看起来太害怕中国政府了,安替苦笑着说,他们甚至不敢通过邮件把被查禁的东西寄到中国。(微软拒绝对本文发表评论)

我原本以为安替会很愤怒。但他却出人意料地很平静。他把几家公司进行了道德上的排名,扳着手指一间间的数。他说,谷歌应该排在最前。它确实真诚地在改善中国人获取信息的质量,而且在这样坏的体系里希望做到最好。微软其次;安替显然对他们的做法不太高兴,但他说微软还是提供了一个好用的博客工具,毕竟给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公开发表意见的空间。雅虎排在最后,安替对他们的态度唯有怨恨。

"谷歌做出了妥协。"他说到,有时候妥协是必要的。但是雅虎的行为,却要被归到另一类:"雅虎是叛徒,中国人都痛恨雅虎。"安替说,不同点是雅虎把一个不同政见者置于危险当中,而且很明显没有考虑到对人权的伤害。(雅虎没有做出评论)谷歌却相反,他们避免了那些有可能导致人们入狱的服务。安替说,他们虽然也在审查信息,但他们犯的错无非是删掉一些信息,而不是删掉自己的人性。

失真的世界

安替的道德观点很让人惊讶,不只是因为对于美国的思维方式来讲太过陌生。大多数美国人,特别是多数思考和写作关于中国问题的美国人,他们的思维中不存在折中的民主,或者折中的言论自由。一个国家要么就完全拥护这些自由,要么就是跌进了集权国家的深渊。但是中国的博客写手和网民们其实之前早已经在谷底待着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被审查过的互联网,已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网络把公共言论变成了一种日常行为。这个角度也正是谷歌所接受的。由此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个不完美的互联网能否带来一个更完美的社会?

有一位我采访过的总裁把中国的互联网问题总结为"失真的世界"的问题。如果那些用谷歌搜索法XX的人看到的都是反对的网站,他们的世界观会是怎样的? 他们也许会相信谷歌的权威,假设情况就是这样。这正是最近国会听证会上,民主党代表CRISTOPHER SMITH所担心的。"关于敏感问题,当谷歌只是带给你正面宣传的信息,那么谷歌在其中就起了协从的作用。这样就影响了整个下一代---他们会认为,也许我们可以生存在独裁的环境里。没有什么LECH WALESAS(波兰革命的领袖人物),民主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对于SMITH来说,谷歌的逻辑就是妥协的逻辑。就像很多公司和种族隔离的南非打交道一样,谷歌太看重利益,而忽略政治问题。(本月早些时候,谷歌的CEO在北京见李开复时对记者说,谷歌去改变中国的审查制度,实在是很"傲慢")

但是也许失真的世界对中国来说还是小问题,因为很多中国人告诉我,他们很久以前就学会了跳过党的那些虚伪的政治宣传和媒体控制。中国社科院的GUO LIANG教授告诉我一个显著的例子。"哈佛的一些人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互联网的调查,我们他们调查结果是什么?他们回答,我们认为中国政府试图控制互联网。我就一直笑,我说,我们当然知道这个!"谷歌的审查过滤对GUO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一点也不新鲜。

香港城市大学的教授ANDREW LIH说,大多数中国人抱有一种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中国人有五千年的历史,你现在封一个网站,他们只会想,用不了多少时间,它自己就会回来的。"或者想想中国那些想方设法登陆维基百科全书的人。最近,伟基百科被全面封杀。这些人希望说服维基的管理者能够建立一个中国政府允许的版本,禁掉那些在中国不合法的条目。他们说,这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好事,特别是那些边远地区学校。(到目前为止,维基仍然表示不会创建一个审查过的版本)

电脑程序的代码是很灵活的,因此有很多办法对抗虚伪---让信息审查这个事实或多或少被大家看到。在开发google.cn的过程中,谷歌曾经考虑禁掉和敏感话题有关的所有内容。也就是说在谷歌中国去搜索法XX,结果是一个支持的站点也没有,一个反对的站点也没有。那样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别忘了,当谷歌推出审查版的google.cn的时候,仍然保留了旧版的搜索引擎。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网民,只要输入一个敏感词,然后把新旧版本的结果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知道黑名单上到底有什么了。有些批评家甚至建议谷歌做得更多一点,直接把黑名单在美国公布,让审查制度变得完全透明。

超级女生理论

当我和李开复在他北京的办公室谈话的时候,有些时候我会感到他的前后矛盾。有一阵他就像一个热爱自由的谷歌人,强调说互联网给了每个网民以权力。但是下一分钟,他就更像阿里巴巴的总裁JACK MA(马云)---强调中国人对于引发动荡不感兴趣。在和中国的网络公司总裁聊天的时候,我一次又一次的听到这样的圆圈逻辑:我们不觉得清理掉敏感话题有什么不好,因为用户本来就不会去看那些东西。

也许他们是对的,用户是不会去看。但你也能很轻易地反驳说,他们不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被吓到了。谁会公开地在公共网吧查找不合法内容呢?---甚至是在家里—政府要求每个上网用户都要登记姓名和电话号码以便追踪。政府对网络的镇压甚至有可能变本加厉,如果中国广大的穷苦农民也开始上网。政府适度的容忍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的网络言论。但是那些被腐败的地方官僚欺压的农民们都是激进分子,他们对北京来说是现实的威胁。2004年有多达70,000起抗议活动,其中很多都被强硬地镇压了。

在批评家眼中,谷歌是将中国网民的期望置之不顾,为了保证市场赢利而屈从于中国政府。李开复的话则代表一种完全不同的信念:互联网由于与生俱来的特性,将会逐渐瓦解政府控制言论的能力,为一个拥护民主的社会打下基础。从这个观点出发,中国的革命将不会存在"伟人",也不会存在LECH WALESA式的英雄,激励被压迫的同胞,为民主而战的将是一亿毫不关心政治的年轻人,他们在博客上谈论他们的约会,他们喜欢的乐队,电子游戏---整整一代把公共言论当作日常习惯的年轻人。

在我们谈话当中,李开复谈起了去年的超级女生,一个模仿"美国偶像"的电视节目。和美国的版本类似,年轻漂亮的女孩在夺目耀人的包装之下演唱西方流行歌曲。每一回合,观众都可以通过短信选出他们最喜欢的参赛者。随着比赛进入白热化,开始了类似总统大选的拉票活动,组织起来的粉丝们建立网站,要求大家投自己喜爱的歌手。最后的决赛,有800万年轻人参与了投票;冠军是李宇春,21岁,学生打扮的她唱了爱尔兰乐队Cranberries的一首zombie。

"我觉得这就是民主的一次实践。"李开复说,"大家为超级女生投票。他们喜欢这个比赛---他们上街去拉票。"换句话说,也许这并不是革命。但是这也许是个开始。

(作者CLIVE THOMPSON是纽约时报杂志的记者,经常报道科技类问题)

-- Enjoy Life, Thanks!

2006年7月8日星期六

创建所谓的“真正的和谐社会”

昨天,同事和我说以后个人上网要备案了,上网一搜果然如此,呵呵,笑死人了:

《重庆商报》家中上网也须向公安机关备案
10月30日前必须完成,拒绝执行者最重将被罚款3000元并停机6个月
本报讯(记者 金蓉 实习生 吴思璇 朱音)在自己家里上网也要在公安机关备案登记。重庆市公安局关于加强国际联网备案管理的通告昨日获市政府法制办审查通过,从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拒不执行者,轻则将被警方警告,重则将被停机半年。拒绝备案最长停机六个月...(n多字)...
本来对于新闻我不是很感冒,总认为他们夸大其词,并且今天sina、sohu等大站点都删除了这个新闻的内容,不过刚才在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山看到了这个通告,我不得不相信了。顺便记录一下,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改动。

重庆市公安局关于加强国际联网备案管理的通告(渝文审[2006]10)

2006-07-05

此规范性文件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查,符合《重庆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的规定,决定予以登记。
渝文审〔2006〕10号

重庆市公安局关于

加强国际联网备案管理的通告

一、为加强我市互联网安全保护工作,切实维护互联网公共安全秩序,保护互联网用户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重庆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制定本通告。

二、本通告所称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单位,是指提供互联网物理接入服务的单位。

本通告所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单位,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信息发布和信息查询服务的单位,包括各类网站、短信息内容服务提供商以及其他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单位。

本通告所称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单位,是指提供主机托管、租赁和虚拟空间租用等服务的单位。

三、下列单位或个人应当进行国际联网备案:

(一)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单位;

(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单位;

(三)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单位;

(四)通过拨号、专线等方式接入互联网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简称单位用户);

(五)通过拨号、专线等方式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用户(以下简称个人用户)。

四、凡在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单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单位和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单位,向重庆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总队进行备案;其设在区(市)县的独立分支机构,向当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进行备案。

市级党政机关、金融机构、大专院校、新闻媒体以及列入市级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的企事业单位,向重庆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总队进行备案;其他单位用户向当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进行备案。

个人用户的备案由其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单位代为办理,个人用户应当如实填写《个人用户备案表》。

五、凡进行国际联网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其联网、变更联网之日起30日内进行备案。已经进行国际联网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2006年10月30日之前进行备案。

六、有关国际联网用户备案的实施细则和办理流程,可登录重庆市公安局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网站(域名为www.cqnet110.gov.cn)查询。

七、对违反本通告的单位或个人,公安机关将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八、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哈哈,新时代来了,这真是开天辟地的创举。这群孙子整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以下这些不知道能不能作为出台这个通告的理由:“据专家称,此前因为上网用户的IP地址不固定、警方对具体用户的资料掌握不全等,给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实施备案后,警方对每台上网电脑及其主人的资料将一清二楚,网络犯罪一旦发生,警方可顺藤摸瓜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以后是不是每台上网的电脑都分配一个固定ip?各方的评论才更有意思:“建议重庆市公安局接下来推出菜刀备案(防止凶杀案)、出门备案(有利于掌握去向)、性生活备案(证明不是卖淫嫖娼)、言语备案(证明未侮辱他人)…… ”。没什么了不起,最终只是让你没法活而已。

2006年7月2日星期日

Google大預言

这是我的一个台湾朋友发给我的邮件,呵呵,很有意思的。

--------------------------
很有趣的影片喔!有中英文對照~
有意思的預言影片,獨特的旁白很有水準。(內有影片和中英文對照)(7/14譯稿、7/25補遺)
本片作者非常大膽的預言Google將與Amazon合併、傳統新聞媒體將衰敗式微、Googlezon將擊敗微軟Newsbotster,然後推出EPIC獨霸天下,非常的有趣!讓人感到這世界運轉越來越快,媒體生態變化迅速,沒有高瞻遠矚和創新思維與靈活反應,大概就沒有機會長存了。

因為原文為英文,所以奇岩山貓將其翻譯成中文,以下先列出譯文,然後列出影片的網址,再列出原文(因新浪部落有千字限制,所以詳細原文可參照 奇岩山貓在樂多的Blog),讓人做交互參照之用。

--- --- ---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2014年,人類對資訊的使用達到了早期難以想像的廣度與深度。

每個人都以某種方式進行著貢獻。

每個人都參與創建一種生動逼真的媒體景緻。然而,正如你知道的,新聞媒體已經壽終正寢,新聞界的財富已經沒落,20世紀的新聞機構已成為遙遠過去的孤燈殘影。

通往2014的道路開始於20世紀中期:

1989年,瑞士的歐洲量子物理實驗室一位電腦科學家 Tim Berners-Lee 發明了WWW (World Wide Web)。

1994年,Amazon.com成立。年輕的創始人夢想一家無所不售的商店。Amazon模式帶來了網際網路銷售準則,此準則建立在一套自動化個人化的推介記錄上(一種可以評議的商店)。

1998年,兩位 Stanford 的程式設計師創建了Google。他們的演算法仿效Amazon方式,將連結視為一種評價記錄,從此建立了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搜尋引擎。

1999年,TiVo使得電視從時間限制與商業廣告中解放出來。體驗過TiVo的人幾乎沒有再回頭的。

這一年,網際網路公司 Pyra Labs 將一種個人出版工具 Blogger 公諸於眾。

2002年,Friendster開辦,它非常詳細記錄人的生活、嗜好及其社群網路,因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蜂擁而至得以走紅。也在2002年,Google推出了Googlenews,一個新聞平台,使得許多新聞機構大聲咒罵。Googlenews完全由電腦自己編輯。

2003年,Google收購了Blogger。雖然Google的意圖未曾公開,但他們對Blogger的興趣並不是沒有道理。

2003年是Blog紀元。

2004年很多事情的起始將會為來者所記憶。

Reason雜誌向訂戶發送了一期封面有張訂戶房屋衛星照片的雜誌,而且裡面內容是由訂戶客製化資訊。

Sony和飛利浦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夠大量生產的電子紙。

Google推出了GMail,給予每位使用者1GB的免費空間。

微軟推出了Newsbot(MSN新聞機器人),一種社群新聞過濾器。

Amazon推出了A9,一種建立在Google技術基礎上的搜尋引擎,又結合了Amazon自己的長處。

隨後, Google上市,

有了充沛新資本後,使得這家公司可以進行一項重大併購,Google購買了TiVo。

2005年 - 為了反擊Google近來的進展,微軟購買了Friendster。

2006年 - Google將TiVo、Blogger、GMail、GoogleNews以及它全部搜尋,所有的服務都整合進了Google網格之中,這是一種通用平台,提供儲存與分享所有媒體於無限的儲存空間和頻寬,隨時連線、隨處存取。每位使用者可以選擇她自己的隱私權等級,她可以將自己的東西安全地保存在Google網格中、或公諸於眾。它前所未有的容易讓人都可以創建與使用媒體。

2007年,微軟以一個社群新聞網路Newsbotster挑戰Google參與新聞編輯平台,Newsbotster根據每位使用者朋友與同事瀏覽的內容進行排序與分類,它允許每個人評註意見於所看到的內容上。

這年Sony的電子紙已經比實際紙張便宜,它成為Newsbotster的上等媒體。

2008年看起來是聯盟挑戰微軟野心的一年。Google和Amazon合組了Googlezon,Google提供Google網格以及搜尋技術,Amazon則提供社群記錄引擎以及龐大的商業架構。合在一起共用兩者詳細的使用者社群網路、人口統計、消費習慣與興趣的知識,以提供完整的客製化內容與廣告服務。

2010年的新聞大戰中值得注意的是沒有實際的新聞機構參與其中。

Googlezon終於以無法匹敵的功能擊敗微軟這個軟體巨人。Googlezon的電腦使用新的演算法而能動態的建構新聞內容,從所有新聞來源解析語句與事實,並予以重組。電腦自己為每位使用者撰寫新聞內容。

2011年,休眠的新聞界甦醒開始了第一擊也是最後一擊,紐約時報對Googlezon提起訴訟,控告其自動新聞解析機制違反了著作權法,這個案子最後打到了最高法院,2011年8月4日,最高法院做出了對Googlezon有利的判決。

2014年3月9日(星期日)Googlezon公佈了EPIC。

...歡迎來到我們的世界...

「進化型的個人資訊架構」(Evolving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Construct , EPIC)是一種讓雜亂無序的媒體內容進行過濾與條理化發行的系統。從Blog文章、手機相片、視訊報導、到研究報告,每個人現在都可以參與,很多人還為此獲得報酬~只需從Googlezon龐大廣告收益中抽出少許即可澤披大眾來稿。

EPIC依據使用者的選擇、消費習慣、興趣、地理位置、社群網路,創造出一種客製化的內容。

新一代的自由編輯已經迅速成長起來,他們把自己能力銷到EPIC的連結、篩選和優先處理內容。

EPIC讓我們混合比對自己想要的選擇來訂閱許多的編輯,更好的是EPIC超越過去來為內行的讀者更深入更廣泛的一覽這世界更多微妙事務。但是這也有很多非常差勁的地方,EPIC只不過像是一堆瑣事的集合,充斥著感覺上不實、狹隘、膚淺的觀點。但是EPIC總是我們想要的選擇,它商業上的成功替代了媒體和民眾或新聞道德的議論。

在2014的今天,紐約時報已經退出戰線,在無力的抗議中紐約時報變成專為年長精英讀者出版的報紙。

但或許有其它方式...

--- --- ---

觀賞影片:
Robinsloan mirror
MMH at Coruña
Broom
Idorosen
Halorising
Makingithappen
Museum of Media History Gift Shophttp://epic.chalksidewalk.com/

--- --- ---

It is the best of times. It is the worst times.

In the year 2014 people have access to a breadth and depth of information unimaginable in an earlier age.
Everyone contributes in some way.

Everyone participates to create a living, breathing mediascape. However, the Press, as you know it, has ceased to exist. The Fourth Estate's fortunes have waned. 20th Century news organizations are an after-thought, a lonely remnant of a not too distant past.

The road to 2014 began in the mid-20th Century.

In 1989, Tim Berners-Lee, a computer scientist at the CERN particle physics laboratory in Switzerland, invents the World Wide Web.

1994 sees the founding of Amazon.com. Its young creator dreams of a store that sells everything. Amazon's model, which would come to set the standard for Internet sales, is built on automated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 a store that can make suggestions.

In 1998, two Stanford programmers create Google. Their algorithm echoes the language of Amazon, it treats links as recommendations, and from that foundation powers the world's most effective search engine.

In 1999, TiVo transforms television by unshackling it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ime - and commercials. Almost no one who tries it ever goes back.

That year, a dot-com start-up named Pyra Labs unveils Blogger, a personal publishing tool.

Friendster launches in 2002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oung people rush to populate it with an incredibly detailed map of their lives, their interests and their social networks. Also in 2002, Google launches GoogleNews, a news portal. News organizations cry foul. GoogleNews is edited entirely by computers.

In 2003, Google buys Blogger. Google's plans are a mystery, but their interest in Blogger is not unreasonable.

2003 is the Year of the Blog.

2004 would be remembered as the year that everything began.

Reason Magazine sends subscribers an issue with a satellite photo of their houses on the cover and information custom-tailored to each subscriber inside.

Sony and Philips unveil the world's first mass-produced electronic paper.

Google unveils GMail, with a gigabyte of free space for every user.

Microsoft unveils Newsbot, a social news filter.

Amazon unveils A9, a search engine built on Google's technology that also incorporates Amazon's trademark recommendations.

And then, Google goes public.

Awash in new capital, the company makes a major acquisition. Google buys TiVo.

2005 – In response to Google's recent moves, Microsoft buys Friendster.

2006 – Google combines all of its services - TiVo, Blogger, GMail, GoogleNews and all of its searches into the Google Grid, a universal platform that provides a functionally limitless amount of storage space and bandwidth to store and share media of all kinds. Always online, accessible from anywhere. Each user selects her own level of privacy. She can store her content securely on the Google Grid, or publish it for all to see. It has never been easier for anyone, everyone to create as well as consume media.

2007 – Microsoft responds to Google's mounting challenge with Newsbotster, a social news network and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latform. Newsbotster ranks and sorts news, based on what each user's friends and colleagues are reading and viewing and it allows everyone to comment on what they see.

Sony's ePaper is cheaper than real paper this year. It's the medium of choice for Newsbotster.

2008 sees the alliance that will challenge Microsoft's ambitions. Google and Amazon join forces to form Googlezon. Google supplies the Google Grid and unparalled search technology. Amazon supplies the social recommendation engine and its huge commercial infrastructure. Together, they use their detailed knowledge of every user's social network, demographics, consumption habits and interests to provide total customization of content - and advertising.

The News Wars of 2010 are notable for the fact that no actual news organizations take part.

Googlezon finally checkmates Microsoft with features the software giant cannot match. Using a new algorithm, Googlezon's computers construct news stories dynamically, stripping sentences and facts from all content sources and recombining them. The computer writes a news story for every user.

In 2011, the slumbering Fourth Estate awakes to make its first and final stand.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sues Googlezon, claiming that the company's fact-stripping robots are a violation of copyright law. The case goes all the way to the Supreme Court, which on August 4, 2011 decides in favour of Googlezon.

On Sunday, March 9 2014, Googlezon unleashes EPIC.

Welcome to our world.

The 'Evolving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Construct' is the system by which our sprawling, chaotic mediascape is filtered, ordered and delivered. Everyone contributes now – from blog entries, to phone-cam images, to video reports, to full investigations. Many people get paid too – a tiny cut of Googlezon's immense advertising revenue, proportional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ir contributions.

EPIC produces a custom contents package for each user, using his choices, his consumption habits, his interests, his demographics, his social network – to shape the product.

A new generation of freelance editors has sprung up, people who sell their ability to connect, filter and prioritize the contents of EPIC.

We all subscribe to many Editors; EPIC allows us to mix and match their choices however we like. At its best, edited for the savviest readers, EPIC is a summary of the world – deeper, broader and more nuanced than anything ever available before. But at its worst, and for too many, EPIC is merely a collection of trivia, much of it untrue, all of it narrow, shallow stand sensational. But EPIC is what we wanted, is what we chose and its commercial success preempted any discussions of media and democracy or of journalistic ethics.

Today, in 2014, the New York Times has gone off line. In feeble protest, the Times has become a print only newsletter for the elite and elderly.

But perhaps there was another way.

--- --- ---

檔案網址:
google epic google epicgoogle epic ,檔案大小為11415KB(約11.1MB)

--
Enjoy Life, Thanks!

2006年6月30日星期五

Google Desktop4中文版(beta)发布

27号google发布了Google Desktop4中文beta版,增加了Google 小工具(Google Gadgets)这个个性化的概念,通过添加和配置你所感兴趣的小工具来布置你的工具栏。还开放了Google Gadgets的制作工具,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如何使用补充工具栏API来开发个性化的Google Gadgets。为了激励开发人员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小工具,还组织了Google Desktop Gadget Contest,最高奖奖金5000美元,奖励在7月31日前开发出最优秀最有创意的“Google Gadgets”的第三方开发人员。

这次的新版本中有几个我非常感兴趣的实用功能

  1. 第一个很实用的是mediaplayer插件,可以不打开media player直接播放音乐;
  2. 使用google帐户选择在线保存小工具的内容和设置,如便笺簿和待执行项目,这个我一直期待的功能得到了实现;
  3. google官方还提供了Google Calendar的插件,但只能查看已设置的日历事件,要修改还是需要进入Google Calendar网站
  4. 天气选项中增加了选择中国大陆城市,这个曾在googlegroup中遭到唾骂的细节部分终于改进了;
  5. 还有一个MSN Plugin,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添加不成功。
有baidufans,也有Gfans,我不是忠实的Gfans,我喜欢用google的东西是因为确实好用,我不喜欢baidu,是因为它总是不能提供我所需要搜索结果和baidu公司所进行过的许多卑鄙行为。

2006年6月23日星期五

谣传谷歌(Google.CN)向政府写的保证书[恶搞]

呵呵,转载一篇好文。

  1. 我们保证找不到任何色情资讯,但是结果会指向新浪社会新闻。
  2. 我们保证找不到任何垃圾资讯,但是结果会指向新浪名人blog。
  3. 我们保证修改搜索技术,将中国提供的官员名单等同于以下关键词——
  4. 清廉、幽默、朴素、十年一衣、爱民如子、拍案而起、爱、做爱!
  5. 我们保证“做爱”是百度恶意攻击的结果。
  6. 我们认为,1988年之后就是1990年。
  7. 我们还认为,6月3日之后当然是6月5日。
  8. 我们保证找不到任何国际新闻,我们保证找不到任何敏感的国内新闻。
  9. Google商标在中国将改成“000000”。
  10. “000000”读为“谷歌”,但我们建议读为“胡哥”。

2006年6月9日星期五

一个很好玩的Flash游戏

一个很不错的flash游戏: N Game。可以点这个链接进入完整版

基本控制键:
向左:左箭头键
向右: 右箭头键
跳起: Shift/Z键
自杀: K键

2006年5月31日星期三

全新的体验:用Word2007发布的Blog

这是一篇用word2007发布的帖子,如果能看到(包括文字和图片),就说明发布成功了。

目前下载使用的Office版本是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al Plus 2007 Beta2,界面风格、菜单和工具栏的布局都是全新的。刚开始用还真不习惯,经过一圈的熟悉后,觉得这个布局挺合理,工具栏的使用很方便。界面的外观颜色目前只有两种:Windows XP(blue) 、Windows Vista(gray),我不喜欢gray,看起来很沉闷。不知道在正式版里会不会加上更多的颜色,像msn8一样可以自己设置。Outlook是用经常要用到的,感觉没什么变化,也许是因为我选择的是升级安装。

具体发布blog的操作是:点击左上角的office图标,在下拉菜单中选择Publish->Blog,接下来会出现一个空白的文档界面,然后配置你的blog帐号,在菜单选项卡上选择:Blog Post->Manage Accounts,在我的上一篇帖子中说到了目前支持多个blog服务提供商,MSN Space、Blogger、使用SharePoint 2007搭建的blog以及基于Community Server搭建的blog,现在博客园也支持这种方式的发布了。据说在页面生成的html标记也是非常的干净。

嗯,插入图片还支持多种图片特效,不错,可惜的是目前还不能发送图片到blog。

在我的这个机器上(AMD Athlon(tm) XP 2500+ 1.83G, 512M)运行起来也比较流畅,整体感觉不错,值得一试。


update==============================
用word2007发不了图片,更新一下。

这个是插入图片时选择的一个图片特效:

2006年5月25日星期四

使用Word 2007写blog


微软发布了Office2007Beta2,其中的word2007有一个很不错的功能,内置了对blog的发布支持,可以通过Publish->blog来发布blog。目前支持多个blog服务提供商,MSN Space、Blogger、使用SharePoint 2007搭建的blog以及基于Community Server搭建的blog。更多的Future可以看这个flash。在这里get the beta,并且依然一贯的不幸的是,Download the beta时需选择你所在的国家,依然不能选择中国。

2006年5月23日星期二

Microsoft LiveMail 不是一般的烂,而是非常烂

上个月收到了LiveMail的邀请,将hotmail升了级,这个邮箱基本上没怎么使用。今天要添加一个MSN的联系人,折腾了我半个多小时没都添加不成功。MSN里添加不了,邮箱联系人里也添加不了,最主要是页面打开速度超慢一气之下退出livemail,退出过程当中,那个页面就停在那里,始终打不开了。重新进入hotmail后,编辑联系人,设置为msn即时消息联系人后,msn messenger弹出窗口要保存联系人资料,这时候出了一个非常suck的问题,居然说联系人资料不能重复。hoho,Microsoft!!没办法,删掉重新添加。更离谱的来了,保存时提示联系人地址冲突,不能添加,取消退出,然后居然发现添加成功了。冒烟!!

2006年5月16日星期二

文革四十载

1966年5月16日,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通过了康生、陈伯达起草、毛泽东修改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五一六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正式开始。会议还决定成立新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取代原先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二月提纲》被废除..... 原文引自维基百科文化大革命(国内用户可通过维基安全链接访问)

四十年过去了,这段历史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但是这段历史不容被遗忘。但是很遗憾,百度和google都不能搜索“文化大革命”这个词,并且国内的各大媒体都没有与此相关的文章和报道。真的很遗憾。

2046,中国包揽诺贝尔奖

网易真的很有意思, 看这里

路边社讯,2046年12月10日,请记住这一时刻,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是一个值得中国人举国欢庆的日子,中国人不仅是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更是首次包揽了所有的诺贝尔奖。

回想40年前,瑞典诺贝尔曾预言中国将会在40年后获得诺贝尔奖,今天,中国,不但实现了这一预言,而且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料,中国在化学、物理、文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一成绩足以让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2046中国包揽所有的诺贝尔奖!中国怎能不强大。hoho!!

2006年4月30日星期日

现在的青少年除了“超女”还有什么?


新华网的相关报道文章:从张靓颖到李彦宏 青年由谁"领袖"?超女VS雷锋 谁能成为青年“领袖”?。首先骂一句这个编辑:你丫的SB!!怎么能将“超女”和雷锋放在一起呢,简直是对雷锋的侮辱。

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有一个“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特别圆桌会议,邀请的“青年领袖”包括百度在线董事长李彦宏、国美电器集团总裁黄光裕、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等各界名流,还有一个没入流的争议人物“张靓颖”。很显然,列出的这些人都是名流而已,和“青年领袖”这个称呼似乎扯不上关系。那么何谓“青年领袖”呢?评价“青年领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我国,“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5至35岁;从政治范畴来讲,“领袖”是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领导人。而用公众的观点来说,“领袖应该能代表主流,有号召力”。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认为:21世纪的青年领导人应当学会和谐领导的艺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能够激励周围的人,必须加倍地勤奋努力,还要有比别人更多的耐心,领导者应当具有激情、远见和使命感,并且应当在完善的纪律、理想的美德和清晰的远见的基础上进行领导。”没必要去评论这次参加圆桌会议的这些人到底该不该称为“青年领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我看来他们还远不够。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的青年领袖:60年代的雷锋,70年代的陈景润,80年代的张海迪、赖宁,90年代初的苏宁...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学习的人,然而这个世界的人似乎很容易忘记这些人。如果媒体能拿出宣传“超女”十分之一的力度来宣传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我想21世纪的青少年也不至于只有超女可以追求。

2006年4月18日星期二

Windows Crappy Update

前天我的电脑自动安装了五个系统更新。重启后发现只要在桌面点击鼠标右键就会导致系统锁死。通过任务管理器查看进程,发现多了一个verclsid.exe的进程,经过搜索是本月11号微软发布了这个有关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重要更新 [代号为908531]。

首先杀掉了这个进程,系统恢复正常;没过多久,只要在桌面上点击鼠标右键就出现同样的问题,奇怪的是在其他地方都不会。于是可以断定系统锁死就是这个更新引起的。今天无意中看到一篇帖子:只需在'%systemroot%\Documents and Settings\All Users\桌面' 点击鼠标右键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真的很滑稽,前天我可是为了这个问题差点抓狂了。So Crappy.....

2006年4月12日星期三

Google "谷歌"

今天,Google在北京发布其全球中文名称“谷歌”,“谷歌”,意即以谷为歌,有播种与收获的涵义,其创意来自于Google员工。首席执行官埃里克-史密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相信我们作出的决定,遵守中国的法规是绝对正确的”。还说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提供谷歌的服务。还承诺是Google将在中国建立本地的数据中心。对于面对竞争,施密特表示,微软并不是Google的竞争对手。Google在中国的关注焦点并不是收入,而是为更多用户服务,希望看到每月都有几百万用户的新增。

叫什么名字无所谓,主要是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多工程创新,最近两个多月google.com经常打不开,当然,这是我们伟大的GFW的成果。李开复表示,中国研究院将尽快汉化所有英语的产品,同时再非常快地开发本地产品。希望不久将会看到google在中国推出更多的服务。

2006年4月9日星期日

Baidu要出Baike

Baidu要出Baike了,http://baike.baidu.com/

维基百科在国内被封了,大百科在国内就是一个大空白。现在百度要出百科,有意义吗?有人说百度最强的本领并不是COPY... 而是COPY完毕以后, 想尽办法让用户知道, 他COPY的东西才是正宗... 然后在用户多了以后, 蹦出来说:" BAIDU是具有创新的, BAIDU的每次新产品, ***公司都在后面跟风"...个人认为百度出这个baike纯粹是聊胜于无。这里有更多的讨论。

2006年4月6日星期四

Macs do Windows, too.

Mac上也能运行WindowsXP了。Mac的官方网页证实这一消息

不论是对MS还是Apple,还是所有最终用户,这都是好事。不少人想过“要是苹果机上可以跑Windows XP就好了”,于是乎虚拟机,模拟器和hacking版本层出不穷。也有不少人也曾想过“要是XP有Mac OS那么漂亮就好了”,于是乎themes,skins和hacking的套件也花样翻新。现在只需要在apple机上装上这个Boot Camp,就能顺利运行Windows XP sp2。Apple的这个做法是明智的。

在一月份的时候,有一个竞赛,悬红力求一个方法,能够成功地在Apple即将出货的Intel双核心MacBook Pro上双重引导Windows XP和OS X系统。悬红的奖金将给予2006年3月23日前第一个实现这个想法的人,而这些奖金则来自于有兴趣的捐赠者。如果届时没有合适的方案,那么这些奖金将被一起捐赠给慈善机构。当然,该竞赛的发起人也同意,在06年1月23日下午2点10分前的捐赠者如果不愿意将自己的捐助转给慈善机构,他可以退还。

3月21日,竞赛已经结束,最后获胜者找到的方法还真是巧,通过Hack Windows XP的安装盘内部的信息来引导XP的安装,不过看来看去也没理解怎么让XP支持EFI的。这里有个详细的安装教程。但是似乎除了安装成功外目前还没有其他的实际意义,因为很多功能都不能用。不过这是个好的开始。

这个竞赛是不是和Apple这次发布Boot Camp有关呢?是不是Apple有意发起的?至少也是个铺垫。下一步还有什么进展?可以在普通的PC上安装运行Mac吗?希望如此。

进一步期待......

2006年4月1日星期六

中日已经打响“小型战争”

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型战争”标题下,法兰克福星期日汇报发表署名文章评论当今中日关系。在日本九州的“和平博物馆”,作者参观了介绍一千名日本神风飞行员在二战中充当肉弹与敌机敌舰同归于尽的展览。文章作者发表感想写道:

“面对战死的神风飞行员,日本人认为自己是战争的受害者。在日本的城市毁于大火、广岛、长崎落下原子弹的时候,日本人确实是战争的受害者。但除了这样的悲哀外,那些遭到日本战争机器蹂躏的国家遭受的苦难和付出的牺牲,在日本却没有一席之地。”

文章认为,日本人回避侵略历史的原因是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实用主义政策:美国需要日本充当自己在远东的盟友,并于1952年与日本签订了和约:“美日和约免除了日本的一切赔偿,日本感到摆脱了战争罪责。而在德国,政治层面的非纳粹化是德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融入北约和欧盟的前提。德国过去就是欧洲的一部分,而日本的岛国位置和250年与外界隔绝的历史使日本从未成为亚洲的一部分,这也是日本与其过去的敌国不能发展关系的原因。而德国与邻国之间战后很快就建立了关系,而且是从教会、工会、群众组织直到大学的全面关系。

在日本外务省,欧洲政策研究室主任以刺眼色彩描绘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侵略性、因没有民主体制而政策难以捉摸的国家。外务省解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说,这是日本内政,中国的批评是为了孤立日本、实现霸权。他念念有词地不断重复这样的‘论据’,正说明了日本的无奈。小泉未能与中韩两国领导人会晤交谈,但他仍然深信能说服中韩领导人,使他们相信参拜靖国神社不具有战争性质。这样的话只能说明,他一再以固执应对外界的压力。”

文章最后在谈到中日之间的东海天然气田之争和日本冻结对华优惠贷款一事时写道:“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小型战争,它将使两国关系日益恶化。如果日本政界领导人宣布不再继续参拜靖国神社,无疑将改善两国之间的气候。

如果日本下决心深切反省自己的历史,它将获得优于中国的真正战略优势。这样,遇到政治纠纷时,中国就不能谴责日本的帝国历史,也就不能把历史作为对付日本的武器。在缔造未来亚洲过程中、尤其与中国有争执时,日本将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

“团团”“圆圆”未能在宝岛团圆

昨天,台湾“农委会审查小组”讨论大陆赠台的大熊猫能不能入境,经过讨论,审查小组在“一致反对”情况下,决定不准大熊猫赴台,并驳回两家动物园的申请。理由是“申请的动物园准备不足,大熊猫不能适应台湾的环境”。“林务局”还特别强调,“审查委员完全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压力。”

大陆在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去年在国内访问后,决定送赠一对大熊猫予台湾。国家林业局经遴选后,今年初选出一对年约岁半的大熊猫,并经投票取名“团团”“圆圆”。较早前陈水扁与“农委会”主委苏嘉全曾经公开针对大熊猫来台提出反对意见,尽管这一次“林务局”强调这一结果是与会“委员”讨论的“最终定论”,仍然很难不令人产生政治联想。

显然,“动物园准备不足”的理由不足以说明问题,正如马英九所说:用技术问题来包装政治,不是进步的做法。加上此前马英九访美所表达的“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The one China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立场,使台海两岸关系更趋紧张。

2006年3月22日星期三

沁园春.血

沁园春.血

---作者:萨达姆美国风光,
千里兵疯,
万里血漂。

望纽约内外,
废墟莽莽;
白宫上下,
顿时逃逃。

你舞战斧,
我施冷枪,
真主上帝试比高。

须晴日,
看曼哈顿岛,
分外萧条。

石油如此稀少,
引无数枭雄竞折腰。

惜阿尔道夫,
功亏一篑;
东条英机,
两弹魂消。

一代天骄,
拉登老弟,
只识驾机撞世贸。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锦涛。

2006年3月11日星期六

Live, Live, Live.....

Live,在英语里有很多种意思:活的,活着,生活,生存,居住;生动的,精力充沛的,实况转播的,点燃的;流在人们记忆中,度过,经历......不知道微软推出的Live系列取的是那种意思,生活?流在人们记忆中?这不重要,我感兴趣的只是享受这些服务时的心情,就像我们大部分人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每个几块钱或免费,也同样能够在线更新。

3月6日晚收到了Windows Live Messenger 工作组[wlinvite@microsoft.com]发来的Live Messenger的邀请,体验了全新界面的MSN8,功能上有很大改观的就是传送文件。作为beta版,总会有一些低级的错误,比如无缘无故不能输入中文,总是弹出msn video 的消息框。在我的前一篇日志里提到了“那些使用低版本MSN的会员就从此被抛弃?” ,很高兴我们没有被抛弃,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网上有很多文章说如何免邀请获得Live mail或Live Messenger,说是更改语言为EN,改Country/Region为United States,更可笑的是所在地设为美国佛罗里达州,却不提那个Zipcode。两年前我就将我的Hotmail资料改为美国,NewYork,Zipcode为10019,让2M的hotmail涨到250M,这一次更改为State-Florida, City-Jacksonville, ZIPcode-32099 ,我却没那么幸运。

2006年3月5日星期日

Google旁门左道 MS借鸡生蛋

先看两张图


Google的借牌入市已经不是新闻了,不管Google和赶集网是毫无关系还是早已合谋,这都是给了政府狠狠地一个耳刮子。这个作为一个新闻在2月下旬开始在国内各大门户大肆报道,矛头大都指向Google,今天已经是3月5日,时隔半月了,似乎很符合新闻规则,过去了就过去了,那一行证书号码依然摆在那里。
我们的政府呢?签发这个牌照的直属机关哪去了?难道就这么算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违规事件,让本来就对中国的法律规程缺乏了解外国科技企业家失去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何时会有结果?结果如何?关注中......

两年前的4月1号,google推出了容量为2G的Gmail,只有接受到邀请的用户才能注册。在今天看来google成功了,不仅搞大了各个邮件服务商的肚子,还吸收了大量的会员,但是Gmail的服务是在一年后的4月1日才进行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推出中文版。后来gmail在使用性方面还是得到了肯定,即使防垃圾邮件功能不怎样。然而微软在推出MSN8.0后采用同样的方式,搞得各大论坛里邀请满天飞。从那些贴图看,似乎是换汤不换药。具体的功能先不说,那些使用低版本MSN的会员就从此被抛弃?鄙视微软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至少也应该像Google那样在表面上保持对用户的信誉。我使用hotmail邮箱已经有5年多了,难道要使用他的新邮箱服务必须重新注册一个账号?

2006年2月24日星期五

我们都是中国人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
老蒋在台湾掌权30年,不断透过「党化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对所有的台湾小孩「洗脑」。虽然现在台湾的小孩没听过这种「中国三段论」,大人也快忘光了。但小瓜呆仍不厌其烦,要告诉所有的中国人与台湾人,这个老蒋不断教导并贯彻实践的真理:「台湾真的是中国的一部分」。所有在中国发生的事,在台湾也要发生。

接下来有20个单元,小瓜呆将以20組照片证明,「台湾真的是中国的一部分」。

  1. 你们伟大的 毛主席喜欢高举右手,号召人民解放台湾。我们伟大的 蒋总统也喜欢高举右手,号召人民反攻大陆。(仔细看,连动作都一样)

  2. 你们伟大的 毛主席喜欢青年们,拿着他的玉照去北京朝圣。我们伟大的 蒋总统也喜欢青年们,拿着他的玉照来台北宣示效忠。(还是我们这里比较有天朝威仪,你们那里太不整齐了)

  3. 你们有伟大的「毛语录」。我们也有伟大的「蒋总统嘉言选辑」。(不过你们的普及率较高,印刷质量也比较好)

  4. 你们伟大的毛主席,青年时手拿雨伞,何等意气风发。我们也伟大的蒋总统,青年时手拿书籍,也是英明有为。(不过我们的画家怎么把年轻的蒋总统画成光头,他有考证过吗?)

  5. 你们 毛主席有个好战士雷锋。我们 蒋总统也有个好战士张可法。

  6. 你们恭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我们恭祝蒋总统「与中华民族同寿」。(幸好你们与我们的这些「恭祝」都没有实现,不然就……)

  7. 你们的学生在教室里跳「忠字舞」。我们的学生在教室里对 蒋总统的寿堂鞠躬。(每逢 总统华诞,教室就要布置寿堂,学生一起参拜)

  8. 你们的学生捧着 毛主席玉照游行。我们的学生捧着 蒋总统玉照骑自行车游行。(注意看,你们的队伍旁边有一个人在监视,我们的队伍前面也有一个骑摩托车的大人回头监视。一样啦!谁也别笑谁)

  9. 你们希望去北京天安门前,与 毛主席玉照合影。我们也希望去台北火车站前,与 蒋总统玉照合影。(现在台北火车站前,已经没有老蒋的照片了;至于你们那里,……)

  10. 没有利用价值的学生,毛主席用一张「上山下乡通知书」打发他们。没有利用价值的老兵,蒋总统用一张「战士授田证」打发他们。(1950年老蒋宣布「反/*-共抗俄战士授田条例」,凡是参加反*-/共抗俄战争满二年的三军战士,反攻大陆之后,都可获得每年出产净稻谷两千市斤的土地—片。但反攻一反半世纪,老兵手上这张授田证都泛黄了,就算回大陆,也没力气种田了。

  11. 你们的学生在贴大字报,要「誓死保卫毛主席」。我们的学生也在贴大字报,要「拥护总统连任」,然后来拯救你们。

  12. 你们的小朋友很幸福,有毛主席的书可以看。。我们的小朋友也很幸福,有【蒋总统画传】可以看。

  13. 毛主席勉励你们的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的小朋友也很幸福,有【蒋总统说故事】可以看。

  14. 你们伟大的 毛主席有「伟大的文艺旗手」为伴。我们伟大的 蒋总统也是伉俪情深,还合出写真集,够新潮吧!(可惜毛主席与蒋总统死后,我们的蒋夫人流亡美国,你们……)

  15. 你们的学生响应 毛主席号召要进北京。我们的学生跟随 蒋总统号召要来台北。(小瓜呆这一代人,无论生在台湾或大陆,都花费了很多时间在「领袖」身上)

  16. 你们的小朋友拿着 毛主席玉照,乘风破浪。我们的小朋友拿着 蒋总统玉照,骑车游街。

  17. 你们的小朋友好像常常要游行。我们的小朋友也是这样。(不过你们那里还会下雪,地方又大。我们这里大多一天来回,所以你们的小孩比较辛苦。)

  18. 你们的烟盒上印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这里印的是「创造时代的巨人」。(我们印在人头上,你们印在人头下。)

  19. 你们与我们同病相「连」(看清楚,是「连」不是怜)就是喜欢「标语文化」。